每條路,來自先人艱辛的開墾
對於交通便捷的我們,許多人都習以為常
拜讀公路總局的書籍
「相邀來去台九」
就一直想去 後山公路文物館 瞧瞧
文物館就位於台九線的蘇花公路前
不過呢! 我在這裡繞了好幾圈才找到...
藍色牌子寫著第四養工處,就沒瞧見右邊咖啡色的景點牌....
騎進去之後,跟守衛問問看是否可以參觀
得到答覆是館長去開會,暫時無法進入,至於何時回來,就不知道了
筆者當天是騎機車去,到了用餐時間
就到蘇澳市區吃點東西,等待是否有奇蹟的出現
[由於當時是在旅行,無法做長時間駐留]
等待同時,就拿起地圖,研究一下等等要去的地方
黑線是前一天騎的路 北橫
詳情請見
後來步出超商之後,再撥通電話問問
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可以參觀了!
第一次進入公路局的機構,超開心
當然,換證的手續是需要的
入館須知:週一至周五 10:00 ~ 16:00
但書:館長要在才行
由於第四養工處管轄為宜蘭與花蓮的道路
在此有各個路段的地質特色與石頭樣本
橋梁特區,在這區域裡有需多東部與中橫的特色橋樑剪影
一次看得夠
目前新建橋梁 - 豐平橋
為台九線截彎取直的新建橋梁
包含施工工法與願景圖,相信一定可以成為新地標
第四養工處的榮譽,屢屢獲獎
著名的蘇花公路、中橫與北橫東段皆是養護路段
靠這這些工人,我們才有安全的路
一甲子,是多麼悠久
還要持續下去
得來不易的第一名,按個讚
近年的施工大事記
當初沒有資訊化,繪圖師的工作桌
當時的繪圖用具,雖然已經斑駁,人事已非
但在當時是重要的工具
設計藍圖,每一筆一畫,都看得出細膩與精確
很難想像這是手寫字
經緯儀,標定所在位置的座標
水準儀,測量高度與距離的工具
牆上穿插的昔日施工與測量的影像
古老的開墾工具,上頭都是歷史的刻痕
舊時的道路里程樁,有興趣可以去找找
或許哪天在路旁也能找到他,不過很多都已經被移除了
中間那塊工程完工銘版
相信我,他真的是很重
滑車,用於車輛、修理之工具
不過我個人覺得用途好像放錯了,這應該是個滑輪
不知道有沒有高手知道!!!
千斤頂,應該都知道他是幹嘛的
烙印爐,標記工務段的器具使用
手搖計算機,我很想看看這種東西怎麼運作
看起來跟打字機很像
不過呢! 它應該壞了....
進入通行證,之前走這段路與施工,都有管制段
需要有這個才能進出
大小不一的篩子,將砂石分離
用於不同施工用途
隧道區,紅色按鈕按下會對應各個隧道設施
讓你了解其用途
當然也是將真的剖面圖圖呈現出來
公路演變區,敘說個階段道路養護的變化
真的是有很多寶貝可以看
貫通石,包生男!!!!
雖然我不迷信,我還是摸了.....
公路知識問答,考考你對公路的知識
老實說上頭的,還有一大半沒親身經歷
第四處管理最高橋樑,關興橋
別懷疑,當時去才剛開幕沒多久
布條都還沒拆掉
于右任之中橫公路頌,有興趣可以去中橫找找
文物館入口意象
橋梁、隧道、山脈、道路
在這一個多小時裡,只有我一個人參觀
跟館長聊了很多
包含開墾的艱辛與現況
看得出一個公路人的執著與用心
台九線變革、現代公路施作
一條兼具安全與景觀的路
真的是不容易
但我相信,這份情會一直傳承下去
相關聯結
後山文物館 我是第一個留言的喔~~
地圖
後記
身為用路人的我們
真的要好好感謝這群公路人
每當看到那些再挖路其他單位
真的是很沒有公德心
要填平就好好做
經費比較不足的工務段,真的就常面臨無錢可修路的狀況
真的要好好愛惜道路
註:本篇為輕度脫稿文,照片日期是去年七月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