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一篇對決文,難得家裡有兩種同類型的品項
就以自己觀點來瞧瞧
首先
先從表面資訊瞧瞧 (資料來自手機王)
手機 名稱 |
||
照片 |
|
|
頻率 系統 |
GSM850, GSM900, GSM1800, GSM1900, HSDPA, WCDMA, HSUPA |
GSM850, GSM900, GSM1800, GSM1900, HSDPA, WCDMA, HSUPA |
內建相機畫素 |
2070萬畫素 |
1300萬畫素 |
鈴聲 種類 |
AAC, MP3, SMF, WAV, XMF |
AAC, MP3 |
ROM/內建儲存空間 |
16GB |
16GB |
藍牙 版本 |
V4.0 |
V4.0 |
RAM 記憶體 |
2GB |
2GB |
音樂播放器 |
AAC, MP3, OGG, WAV, AMR |
AAC, MP3 |
系統 |
Android 4.2 |
Android 4.1 |
傳輸 |
藍牙, USB, A2DP, NFC |
藍牙, USB, TV-OUT, A2DP, NFC |
處理器 |
Qualcomm Snapdragon 800, 2.2GHz |
Qualcomm S4 APQ8064, 1.5GHz |
處理器 |
四核心處理器 |
四核心處理器 |
記憶卡 |
microSD(TF) |
microSD(TF) |
影音 資訊 |
|
|
感光 元件 |
CMOS |
CMOS |
錄影 格式 |
3GP, MPEG4 |
MPEG4 |
圖片支援格式 |
BMP, GIF, JPEG, PNG |
- |
影片播放格式 |
3GP, AVI, MPEG4, Xvid, m4v |
MPEG4 |
視訊鏡頭(3G) |
200萬畫素 |
220萬畫素 |
相機 功能 |
自動對焦, 數位防手震, 臉部辨識, 全景模式拍攝, 微笑對焦, 防紅眼, SCN場景選擇, LED 閃光燈, 相片座標記錄, Full HD |
自動對焦, 數位防手震, 臉部辨識, 全景模式拍攝, 微笑對焦, 防紅眼, SCN場景選擇, LED 閃光燈, 相片座標記錄, Full HD |
螢幕 資訊 |
|
|
主螢幕材質 |
- |
TFT |
主螢幕色彩 |
1670萬色 |
1670萬色 |
主螢幕尺寸 |
5吋 |
5吋 |
主螢幕解析度 |
1920*1080 pixels |
1920*1080 pixels |
網路 資訊 |
|
|
簡訊 格式 |
- |
SMS, MMS |
上網 方式 |
EDGE, GPRS, Wi-Fi / WLAN, 3G / WCDMA, 3.5G / HSDPA |
EDGE, GPRS, Wi-Fi / WLAN, 3G / WCDMA, 3.5G / HSDPA, UMTS 900, UMTS 2100 |
內建 功能 |
|
|
Office文件 |
- |
XLS(Excel), PDF, PPT(PowerPoint), TXT, DOC(Word) |
輸入法 |
注音, 手寫輸入, 英文輸入 |
注音, 手寫輸入, 英文輸入 |
實用 工具 |
計算機, FM收音機, 世界時鐘, 鬧鈴, 錄音, 日曆, 行事曆, 待辦事項, 數位指南針, 計時器 |
計算機, FM收音機, 世界時鐘, 鬧鈴, 錄音, 日曆, 行事曆, 數位指南針 |
進階 功能 |
GPS(衛星導航), 飛航模式, 聲控指令, A-GPS |
GPS(衛星導航), 飛航模式, 聲控指令, A-GPS, Push Email |
機身 資訊 |
|
|
機身 長度 |
144.4mm(公厘) |
139mm(公厘) |
機身 寬度 |
73.9mm(公厘) |
71mm(公厘) |
機身 厚度 |
8.5mm(公厘) |
7.9mm(公厘) |
機身 重量 |
170g(公克) |
146g(公克) |
通話 時間 |
14HR(小時) |
11HR(小時) |
待機 時間 |
36天 |
22.91天 |
電池容量 |
3000mAh(毫安培) |
2330mAh(毫安培) |
操作 介面 |
觸控螢幕, 直式 / 橫式螢幕切換 |
觸控螢幕, 直式 / 橫式螢幕切換 |
機身 顏色 |
黑, 白, 紫 |
黑, 白, 紫 |
WCDMA通話時間(最大) |
- |
14HR |
WCDMA待機時間(最大) |
- |
20.08天 |
機身 設計 |
直立式, 雙鏡頭, 防水, 3.5mm 耳機孔 |
直立式, 雙鏡頭, 防水, 3.5mm 耳機孔 |
以上資訊僅供參考
(紅色與綠色是敝人認為挑選的主觀判斷)
接下來就是實際的外觀介紹
包裝正面圖,自從將座充放入之後,兩者皆採用矩形外觀
設計上沒有太大分別
包裝側邊,更是只有 Z 與 Z1 的不同
背面差異最多,Z1盒裝就有3種顏色的外觀,及強調G鏡的特寫
下方資訊列方式則就更新為新的技術
左側Z1為鋁合金一體成形的框架,較為圓潤
右側Z則是膠質的邊框
手握起來金屬較為沉
掌握牢靠性則是膠質比較好
機身長度,Z1較為長一些
保護三防的充電孔,Z1延續Ultra的磁力設計
這以後應該會是除了無線QI充電,另種解決方案
若以充電座來說
Z的接觸效果較佳
Z1接頭為針狀,會有接觸不良的問題 (應該有墊片可解決)
SD卡與傳輸孔的對照
Z1為對開式,同時開啟不會有打架情形
另一個優勢,Z1為圓柱型插栓,可以隨意轉向,有效延長使用時間
上端的耳機孔,Z1延續Ultra的無蓋防水
對於使用上不用開閉孔洞,很有幫助
(前提是,耳機也要防水啊~)
下方來看,Z1比Z要寬一些
其中外擴喇叭設計就差了不少
Z1為整個底面設計
Z則是將它放在側邊
全機身採用 Omni Balance 設計,相同的耐按電源鍵設計
Z1多了實體快門鍵,就相機一樣,方便對焦
至於電源鍵,Z的比較大
機頂一覽
背面特寫,Z就比較不好看一些
背後相機特寫,皆為單色白光補光燈
相機模組就差一不小,效果就在下一篇介紹
螢幕顯示,Z1明顯好上不少,需要用肉眼比較才清楚
兩機比重,Z1稍重一些
Z1多了重新開機鍵,預防當機
以上外觀上與使用差異,其實各取所好
不一定都需要這樣子的手機
符合自己的需求與用處
目前用到現在,良好的使用方式
可以用的順順的
平時不常用的程式關閉,清除快取
都可以讓操作順暢,雖然Z速度較差,也能應付
對於網路上的比較跑分
跑爽的吧
下一支新的又突破了....
真的對簡單使用者沒幫助,應該要多教教操作與維護方式
下一篇就比比看最常用相機,簡單操作模式車拼